close

81356317_3659673894050226_1786768002146893824_n.jpg

小烏鴉最近聽聞知名的音樂劇“貓”要改編成電影上映,其實並沒有引起太大興致,,原因是曾經在網路上觀看百老匯經典版本的經驗,太多的出場角色讓人無法立即消化及認得,而且還讓我分了幾段才將它完全看完。

 

雖然“貓”劇在音樂性、舞蹈、裝扮及舞台設計都充滿著戲劇張力與魔幻效果,整齣劇也時時充滿著驚奇與趣味,也難怪它會因此成為演出次數最多的音樂劇碼之一。

 

而再次激起小烏鴉前往觀看的原因:好友轉述網路上影評一片負評聲浪,對於導演的手法、特效、演員表現處處指責,心想真假有那麼差嗎?非得前往品味印證一番。

 

就我的膫解其實“音樂劇”這劇種是由“歌劇” -->“輕歌劇” -->“音樂劇”逐漸演變而來,共同的特色是結合戲劇、演唱、舞台的綜合表現方式,有些劇情更只是在表達一天內發生的事。記得以前授課嚴瑞祥老師曾說觀賞此類藝術,必須注意這句話:Suspension of disbelief 把不相信搁置一下😊 ,先把判斷合不合理、相不相信的理性暫時給擱置,純粹欣賞這瞬間在藝術上的美感,是觀賞這類劇種的第一要務,否則就會被諸多的不合理給困擾,而漏失了這稍縱即逝美好的瞬間。

我和老婆仔前往真善美觀賞晚上9:30的晚場電影CATS “貓”,廳內人數並不多但看得出是音樂劇同好,演出後或許是被之前的影評給影響,剛開始一直在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,諸如與周圍事物的比例,演員與身體與動作的不合理,這時哎呀!忽然發現我竟然犯了這致命的錯誤,趕緊目光放在演員的表情、演技、與歌聲並配合著韋伯所編織的音樂網,讓整齣的音樂劇往前推進。

這時忽然發現導演的影像安排,反而使得原來劇中枯燥的介紹唱段劇情,更加的生動有趣。吃蟑螂!唉呦別太在意啦只是增加了點趣味而已,而且貓咪們在場景的室內與室外、現實與想像間來回的流暢穿梭著,讓整齣音樂劇更增添了魔幻效果。

而高潮當然是在珍妮佛·哈德森 飾 葛麗茲貝拉(Grizabella),葛麗茲貝拉(Grizabella)是一隻早已失去了光彩的過氣魅力貓,而且她沒有使用以往的美聲的唱法,充滿著懊悔、沮喪、卑微、不甘的情緒交織其歌聲中,讓人對她充滿著同情、不捨的複雜情感,同時在配樂的鋪陳下達到音樂的最高潮,這時真想起立為她的演繹喝采!

當然這齣音樂劇還有一個特別的彩蛋,就是韋伯與泰特勒絲共同譜寫新曲在劇中Beautiful Ghosts,當我們充滿著感動下慢慢步出電院時,天空中視乎也回應著我們而下起綿綿細雨,兩人攜手滿足地回到可愛的家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lin0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